原标题:中国外交官撰文称网络问政促政府与公民高效沟通
中新网9月19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日前,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英文周报《欧洲之声》发表题为《中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之道》的文章,称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形式和新渠道,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直接、即时、高效、互动的交流与沟通。
文章全文如下:
有些欧洲朋友问我,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欧洲国家不同,由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你们如何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顺畅沟通,以维护公民的利益,保障老百姓的人权?
我认为,虽然中欧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保障民众充分表达意愿和诉求,使政府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符合民众利益,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保护和促进人权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在中国的古老文明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传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蕴含着对获取民众支持与维持政权延续关系的深刻认识,“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儒家警言更说明当权者及时了解和回应民意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的支持获得政权的,始终高度重视走群众路线,从毛泽东时代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传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原则。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中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丰富、多样、有效。首先,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众通过各级人大代表向相应级别的政府表达意见和诉求,政府则通过由人大代表反映的民意制定和调整政策。例如,2011年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涉及到民生等问题的建议提案8043件,由177家相关单位办理。到2012年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前,所有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全部办理答复,其中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建议总数的77.2%。
再者,中国有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负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共提交提案6069件,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现实关切。
此外,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渐积累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与民众沟通的方式方法,如接待民众来信、来电、来访,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定期到基层社区、农村实地调研,与百姓同吃同住,听民声,访民情,察政策得失,为民众解忧。这种沟通方式包含了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真情实感的深入交流,既是政府了解实际情况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普通民众向政府提出个人诉求最有效的渠道。
中国有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亲自去过1800多个县做实地考察调研。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做了相应具体规定。如在江西省,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用1个月时间下基层工作和调研,县级主要领导不少于2个月。各级政府还设有如市长、县长、局长接待日,均是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渠道。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为中国政府与民众沟通提供了新平台。截止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5.13亿,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且有将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
网络问政成为互联网时代中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形式和新渠道,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直接、即时、高效、互动的交流与沟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通过互联网与网民直接对话互动。各级政府机构开设门户网站,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办网上论坛,与网民议事论政。不少政府公职人员还开设公务微博,目前已达到5万多个。今天,互联网既是中国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政府努力实现政务公开化、透明化,加强对行政权力制约,接受民众监督,提供高效便民服务的有效方式。
诚然,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实现无障碍沟通方面,我们还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和无视群众意见的情况。但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执政之基,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二选择,也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标。
保持与民众之间的顺畅沟通,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虽然中欧国情、民情不同,但我们可以在相互尊重、平等、理性基础上就此开展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推进各自民主制度的完善,共同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